假山定义
"假山",是相对于自然形成的"真山"而言的。
假山是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以土、石为主要原料,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提炼、概括、夸张,形成山系、水系。置石是以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自然山石,进行独立造景或作为配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组合,而不具备完整山形的山石景物。
假山的组合形态分为山体和水体
假山材料
假山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山石材料,仅仅是在人工砌叠时,以水泥作胶结材料,以混凝土作基 础而已;还有一种是水泥混合砂浆、钢丝网或GRC(低碱度玻璃纤维水泥)作材料,人工塑料翻模成型的假山,又称"塑石"、"塑山"。
假山的造景功能:
假山能组织划分、分隔空间。
假山能因地制宜、协调环境。
塑石假山是造景小品、点缀风景。
如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布置庭院、驳岸、护坡、挡土,设置自然式花台。还可以与园林建筑、园路、场地和园林植物组合成富于变化的景致,借以减少人工气氛,增添自然生趣,使园林建筑融汇到山水环境中。因此,假山成为表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特征之一。
假山的造景手法:
相地布局,混假于真(即选择和结合环境条件确定山水的间架和山水形势)。
宾主分明,确定你需要主要突出的假山,再配上其他的植物、小置石,突出主体部分。
兼顾三远(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依皴合山。按照水脉和山石的自然皴纹,将零碎的山石材料堆砌成为有整体感和一定类型的假山,使之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和对比衬托,包括大小、曲直、起伏、险夷等。在工程结构方面主要技术是要求有稳固耐久的基础,递层而起,石间互咬,等分平衡,达到“其状可骇,万无一失”的效果。
假山设计原则:
借自然之形;
仿自然之性;
引自然之象;
循自然之理;
传自然之神;
假山设计控制要点
1. 自然石块假山,应选择色泽、纹理、表面形状相近的石块,石块大小搭配要合理、均匀。
2. 石块选择立式布置时,要保证其可靠牢固度;选择卧式布置时,注意上下石块不要通缝布置。
3. 自然石块假山体量较大时,内部可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
4. 人工塑石假山一般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做骨架或用型钢结构做主体骨架。
5. 人工塑石假山的基本构造:
① 喷仿真石涂料;
② 20mm厚1:2.5水泥砂浆加玻璃纤维抹找平层(按粗糙、平滑、拉毛、塑面手法处理);
③ 2mm厚聚氨酯防水涂料层;
④ 30mm厚1:2.5水泥砂浆加玻璃纤维抹基层(应于钢丝网内外双层完成);
⑤ 5mm×15mm钢丝网,用细铁丝与下层钢筋网绑牢;
⑥ 150mm×150mm钢筋网(形成假山膜胚形状),钢筋规格Φ10mm,与主体结构焊接牢固;
⑦ 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或型钢主体结构);
⑧ C20混凝土基础(规格及厚度按实际要求定)。
6. 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应由专业结构设计师设计,应预留与钢筋网连接的预埋件。
7. 应有可靠的混凝土基础,主体与基础连接牢固;型钢主体结构的焊接,焊缝应饱满,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2012的要求。
假山设计常见问题:
假山造型不够自然、逼真。
假山横向和竖向比例不够协调。
假山饰面颜色选择与整体不协调。
基础设计太小或基础埋深不够。
导致假山整体变形。
假山与绿化软景的配合不够。
在景观设计中,假山置景是重要的设计元素。假山多运用于庭院设计和园林设计,为设计增添亮点。
假山在设计的时候,一般采用深远法和高远法这两种基本的方法。 所谓的深远法就是要求主峰要放置在假山的中部,靠左或者是靠右都可以。客体放在最前面,主体和侧体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由于客体体积小于主体,所以非但不会遮挡住主体反而会衬托出主体来。衬体放在在最后面。这样整个假山就形成了一种中、大、小的层次关系,加强了整个假山的前后关系,增加了它的“深度”。
而高远法则与深远法不同。假山主体要排在假山的最前面,左右都可以。如果主体在左面,那么客体就放在右边(主体在右,则客体在左),形成遥相呼应的感觉。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欲擒故纵的引起人的好奇心,想要靠近观赏。
假山设计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