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六章 看懂現代藝術
收藏、儲存、分享專案
收藏喜愛的專案、日後方便再次瀏覽。如果想微調、編輯可「儲存專案」至我的專案。
利用各大社群分享讓專案內容的能見度更加曝光,同時宣傳作者。
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五章 水墨畫的藝術光輝
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八章 雕塑造形的禮讚
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三章 風景的美感與呈現
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七章 圖文並茂的藝術創作
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二章 美麗恆久遠‧巧藝永流傳
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一章 各具特色的異域文明
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四章 悠遊西洋傳統藝術史
普通高中/美術(一)資源版/第六章 臺灣美術百年回顧
隨時隨地掌握教育資訊與動向
{{msg}}
普通高中/美術(二)資源版/第六章 看懂現代藝術
一 如何欣賞現代藝術
我們發現,現代藝術家已不滿足於精細生動地再現自然美感,他們用全新的角度思索真善美的意義,更注重原創性的展現,因此這些作品往往令人感到驚奇甚至詭異,不過當有更多的了解之後,就會發現:其實藝術家是用不同的方法在敘述著我們已經熟悉的主題。例如:同樣描寫愛情主題,20世紀的畢卡索,與比利時藝術家馬格利特,兩者在風格和表現形式上都有著大異其趣的詮釋方法。
畢卡索/吻/1969年 /油彩 畫布/60×70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受到日本版畫中平塗與線條表現的影響,畢卡索粗黑的邊框與大膽單色平塗技巧,使得畫面看起來十分平面並富有張力,立體派多視點的透視法,使得在同一個畫面上看到各種不同角度。如畫面中男子的鼻子就同時呈現出正面與側面兩種不同角度。
馬格利特/情人/1928年/油彩 畫布/54×73公分/紐約當代美術館藏
以寫實的技法畫出超現實的內容,令人感到宛似夢中的場景。
現代藝術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發現作品意義的過程。要如何看出作品表達什麼意思呢?在這裡提供幾個方法作為參考:
■ 直接觀察法
1. 從作品標題:標題是最直接的提示,但有時〈無題〉或〈作品××號〉這樣模糊的標題,是因為藝術家不願意設定一個固定的情境,讓觀眾擁有更寬廣的想像空間。
2. 從作品本身:在觀看藝術品時,仔細想想作品的內涵、顏色、形式和媒材,構圖上表現的張力,展現了什麼風格?沒有具體形象的抽象藝術,也可從整體構圖的顏色和形狀,看出作者想要的藝術效果。
■ 知識累積法
要深入地欣賞現代藝術需要一些歷史背景的知識,例如為什麼1893年畫家羅特列克所畫的海報,會成為一件藝術品呢?除了畫面具有構圖明快、色彩安排簡潔的設計美感之外,還因為這是一張具有時代價值的海報作品,我們要知道,在19世紀後期,法國巴黎經濟蓬勃發展,中產階級興起,人們有多餘的休閒時刻會到餐廳與酒館裡觀賞表演,這張海報正透露當時著名的人物和流行活動。還有盧米埃拍攝的電影記錄家庭趣事,雖然內容單純簡短,但是在在都反映出19世紀末大眾文化潮流的開端。
羅特列克/巴黎夜總會海報/1893年/平版印刷海報/80.3×60.7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羅特列克為當時中產階級娛樂活動製作宣傳海報,畫面左上角雙手交疊的女角是當時著名的歌手依貝特.古爾貝。前面戴帽子的女郎就是當時著名的康康舞舞者珍.阿芙麗兒。在巴黎的酒館或某些餐廳,時常會有歌舞秀的表演。在這幅海報作品的構圖中,穿黑色衣服的女子占了大片面積,對角線的構圖和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得畫面活潑而醒目。
路易斯.盧米埃/餵寶寶/1895年/35釐米黑白默片,45秒/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導演與與其兄弟奧古斯都(Auguste)製作了家庭生活系列短片,記錄奧古斯都與妻兒進餐的場景,並在巴黎的某咖啡座向觀眾售票放映。雖然影片長度不到1分鐘,但《餵寶寶》卻是電影在公開場合售票放映的先驅。
二 現代藝術的起航
■ 印象派
在19下半世紀,一群年輕畫家拋棄了以往學院美術的傳統教條走出戶外,發現隨著時間遞嬗與天候變化,不同的光線會使物體產生不同的色彩,他們要捕捉的就是這種陽光撒落在萬物上的感動,「光」和「色」之間的探討才是繪畫表現上的重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印象派」。
莫內/日出.印象/1872年/油彩 畫布/48×63公分/巴黎馬摩坦莫內美術館藏
以前學藝術的學生必須拜在大師門下或經過藝術學院嚴格的訓練,才能變成在沙龍展上一顯身手的藝術家,他們幾乎都在室內創作,遵循著某種精巧的傳統風格。
到了1860年代,有一群年輕的巴黎藝術家如莫內、雷諾瓦,發現只有在戶外及寫生時才能捕捉到最新鮮的畫面,他們落筆快速如光點,物體邊界模糊如光暈,在當時人們眼中作簡直就是混亂的塗鴉!但卻被這群年輕藝術家稱為完整的藝術。
〈日出.印象〉這幅畫在展出時被譏為只畫個「印象」而已,因為完全看不出水上的船隻或任何的細節,但事實上那橘紅色的太陽以及模糊的灰影,在看似潦草的筆觸之下,正生動地捕捉到法國Le Harve碼頭日出時透明的空氣、微暖的日照和蕩漾的波光,「印象派」一詞也因此而產生。
印象派藝術家們以自然風光為題材,也關心都市大眾的生活,所以畫了許多城市中人們生活的畫作,例如在樹蔭下愉快的宴會、舞臺上曼妙輕盈的芭蕾舞者等等……,印象派以亮麗和諧的風格營造出平實親切的藝術氛圍。
雷諾瓦/煎餅磨坊的舞會/1876年/油彩 畫布/131×175公分 /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這幅畫中場景位於巴黎蒙馬特區,離雷諾瓦住處不遠,他是現場寫生完成這件作品的。舞會舉辦的時候陽光普照,前景的人們坐在樹蔭下,陽光透過樹葉枝枒撒落在衣裙上,使整個畫面充滿光線的躍動感,人們的動作似乎不斷進行著,從畫中彷彿可以感受到跳舞的人們,正愉快地跳著舞步呢!
這些反對傳統、有著與前人截然不同的表現方法的藝術家們,是當時帶領「前衛藝術」(Avant-garde Art)的先鋒,他們熱愛現代生活、喜歡蒐藏東方來的日本版畫作品,影響歐洲藝術甚鉅,從此宣告現代主義(Modernism)藝術這艘大船的啟航。
(左)莫內/穿日本和服的女子.卡美伊/1876年/油彩 畫布/231.8×142.3公分/波士頓美術館藏
(右)菱川師宣/回眸美人照/江戶時代17世紀/絹本/63×31.2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由以上兩幅畫的對比,可看出日本浮世繪對印象派繪畫之影響。
■ 新印象派
1880年代法國畫家秀拉(George Seurat)與席涅克(Paul Signac) 利用視覺混色的原理(Optical Color Mixture)將所有想要調的顏色幻化成最小的色點,將兩種不同顏色緊鄰著放在畫布上。
這種利用色點和混色的特性,細密整齊的小筆觸所形成的繪畫風格,我們將他稱作「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風格,構圖縝密、富有裝飾趣味;或以其繪畫的特性,稱作「點描派」(Pointillism)。
席涅克/亞維儂教皇宮/1900年/油彩 畫布/75.5×92.5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直接把各種對比色的色點放置於畫布上,在視網膜上產生混色的視覺效果,比直接在調色盤中調好了顏色畫在畫布上來得明亮許多。
秀拉/大傑特島的星期日午後/1884~1886年/油彩 畫布/208×308公分/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這幅作品在描繪一個陽光普照的星期日下午,人們在公園遊玩的景色。為了製作這一幅巨作,秀拉花了兩年的時間繪製四百多幅素描稿和顏色效果圖,為的是讓顏色更加準確。
■ 後印象派
認為繪畫應該要回到物象的本質與真實性,重新建立個人認定的藝術真理。代表藝術家包括法國藝術家塞尚、高更及荷蘭藝術家梵谷等人。
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最大的成就就是對物體的顏色明暗有劃時代的精闢分析,強調物體的結構和量感,「應從自然中尋找球體、圓錐體和圓柱體」等最簡單原始的形象,使得藝術能更貼近物體的本質。
塞尚/玩撲克牌的人/1890~1892年/油彩 畫布/45×57公分/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塞尚曾以玩紙牌的人為主題畫了好多張習作,共有五幅大小不一、人物數量不等、裝飾不同的同一主題畫作。這件作品是塞尚成熟期的作品,畫中人物看起來嚴肅專注,畫面只保留簡單的基本元素──人物與周圍的畫面與顏色筆觸,都具有同樣特質的色塊構成;無關緊要的細節消失了,作品簡潔有力。這種技巧給後來的立體主義帶來靈感,在此預見了畢卡索在20世紀的新風格。
高更/戴芒果花的大溪地姑娘/1899年/油彩 畫布/94×72.2公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高更著迷於大溪地姑娘那純樸自然的風姿,他努力地用繪畫捕捉女性魅力和姿態,表情含蓄而豐富。這幅畫中,手持花盤的少女微微傾斜的面容似在沉思又像凝視,兩位少女手捧潔淨鮮花意味潔淨無瑕的形象,象徵著以一種神祕誘人的力量將大溪地的生命力奉獻給我們每個人。
梵谷/星夜/1889年/油彩 畫布/74×92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梵谷運用對比強烈的色彩,使用更長、更有力量的線條,以漩渦狀的造形表現夜空中大氣擾動與星月交輝的景象,具強烈個人風格。
三 狂野新意境
■ 野獸派
野獸派,運用冷暖色調的對比,來代替傳統用深淺的方式表現明暗對比。野獸派繪畫運用大量的原色平塗,加上簡潔強勁的線條,使得空間和明暗已經不再是野獸派創作的重點,強烈醒目的原色、與平面化的造形構成,才是野獸派要的視覺效果。
馬諦斯/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1895年/油彩 畫布/40.5×32.5公分/丹麥國立美術館藏
畫中的人物是馬諦斯的夫人,乍看之下臉部的那道綠色條紋十分駭人,但是我們若將畫拿遠一點觀看,就會發現那道綠色是左右臉明暗的交界帶,背景的平塗背景色又將前景主題襯托出來,他利用對比的顏色而非加深、加暗顏色來表現明暗與空間,使得較冷的顏色有暗面的感覺。
杜菲/開著窗子的房間/1928年/油彩 畫布/66×82公分/巴黎丹尼爾馬林格畫廊藏
淡黃色調的房間明亮無瑕,窗外寶藍色的大海映入眼簾,鮮豔的紅色地毯襯托著潔白清新的鮮花,杜菲的作品流露出漫不經心的愉快氣氛,卻又隱含一股渾然天成的優雅。
■ 表現主義
20世紀初,許多藝術家受到後印象派的啟發,不再追求外在的光線與色彩,轉而追求個人內在情感的表達。
他們利用形狀與色彩的扭曲及誇張來達到一種極端情緒的表現,從歡愉到絕望,全都包含在他們表現的範圍中,這種新的藝術發展我們稱為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深受梵谷與挪威藝術家孟克的影響。孟克創作了許多有關疾病、死亡、憂慮與孤獨的畫作,可以看得出來他住在一個宗教信仰過度保守和壓抑的社會中。孟克長期飽受精神耗弱的折磨,但仍能冷靜地觀察自己的精神狀況,精準的畫出軀殼下內心的掙扎感受。
孟克/吶喊/1893年/蠟筆 廣告顏料 畫紙/91×73.5公分/挪威國家畫廊藏
孟克的母親及姊姊在他童年時就因肺結核去世,而他自己也飽受疾病所苦,他說他想讓作品表達出「有呼吸、有感覺、有愛、有痛苦、活生生的人們」。這幅畫是表現主義最知名的作品,畫面中沒有任何具體形象發出尖叫聲,只有前景中的人物 雙手摀著耳朵,呈現空洞、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情。
畫面中的顏色近似於自然但被誇張得富有表現性:紅色的天空、藍色的水、棕色的地,加上動盪的天地,及利用強烈透視縮小左邊兩個遙遠不相干的行人,讓人感到一股十分鬱悶的情緒,不斷地隔著一層隔音玻璃傳遞過來。孟克說這幅畫是在他散步的時候得到的靈感,他當時感覺到:「一陣無止境的吶喊聲從大自然中穿透過來。」
在德國與奧地利,表現主義是由一群脫離傳統學院的叛逆藝術家所發起的藝術運動,因此,這種擺脫學院藝術教育的運動就被稱為「分離主義」。在維也納,分離主義以裝飾風格強烈的克林姆為首,後來奧地利藝術家席勒也跟著加入。
克林姆/女人的三個階段/1905年/油彩 畫布/180×180公分/義大利羅馬國家現代美術館藏
1897 年,克林姆成為「維也納分離畫派」(Vienna Secession)的第一任主席,他開啟了一種新畫風,具有象徵性和裝飾性的特色,因此也特別適合用於設計應用領域,但因他的作品多半十分大膽前衛,所以在當時保守的社會中常遭到詆毀,但目前已被公認是不朽的藝術創作。
這幅作品將生命的週期深刻地表達出來,左邊年老的女子身體乾癟彎曲,顯示歲月痕跡無情地停在人的身上;而處於中間的是一位年輕的母親,頭髮綴滿花朵,新鮮潔淨的膚色,讓人感受到充滿成熟的生命力,她懷抱可愛的新生嬰兒,沉浸在母愛的光輝中。
席勒/穿長統襪斜躺的女人/1917年/水粉顏料 黑蠟筆 紙張/29.4×46公分/私人收藏
席勒的繪畫受到克林姆的影響,作品具有明顯的裝飾意味。而他也深受佛洛依德心理學的啟發,毫不掩飾地畫出人的心理與情感,生與死的欲望和恐懼交織成一幅幅驚恐不安的畫面。
他筆下的人物表情冷峻,形體扭曲瘦長,線條剛硬,特別能表現出人物神經質的情緒,令人望之震顫。為了描繪處在非常緊繃的精神狀態中的人物,他還特地去精神病院研究病人的神態與動作,果然畫出來的人物令人震撼並感動不已。
四 重塑造形新視界
■ 立體派
畢卡索與布拉克看過塞尚的回顧展後,受到相當大的影響。
畢卡索領略到塞尚將物體造形純化的繪畫理論,以及非洲木雕那簡單純樸的美感,放棄營造真正的立體空間,更進一步地組合從不同角度看物體所得到的部分,在同一時間呈現出來;就像將一個人或物體的每一個面,都用某種描繪的方式展開在同一個畫面上。
畢卡索/亞維儂姑娘/1907年/油彩 畫布/243×233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畢卡索以簡潔的線條刻畫女子的五官,俐落地勾勒出或站、或坐的姿態,但他打破了傳統的視覺原理,以多視點的方式組成畫面,奇怪扭曲變形的臉孔,以及誇張地分解成幾何形狀的身體,展開了全新的藝術風格。畢卡索的藝術也深受非洲雕刻的影響,仔細看右側兩位女子的臉部,鼻子被拉長,鼻翼呈現銳利的削刻狀,眼睛被簡化成橄欖形狀,這些造形與非洲木雕的藝術特徵相符。
畢卡索/哭泣的女人/1937年/油彩 畫布/61x50公分/倫敦泰德畫廊藏
此作品是畢卡索最具爆發性的一件作品,女人哭泣的眼睛、張開抽搐著的鼻翼、還有似乎一面咬著白色手帕一面啜泣的嘴巴,在在把女主角哭泣時的動態表現得生動又有喜感。
立體派的繪畫技巧在此畫中十分明顯: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同時看見正面的眼睛與側面的眼瞼、側面的鼻子和正面的鼻孔,在前面的白色手帕卻與其後的兩旁牙齒交疊在一起,手指好像在擦拭鼻涕又同時抹去眼淚……。
布拉克/壁爐上的豎笛和蘭姆酒瓶/1911年/油彩 畫布/81×60公分/倫敦泰德畫廊藏
立體派的作品具有分割物體成各不同部分的特色,不同部分代表著不同的角度與視點:可看到畫中央有一半豎笛的指孔,還有一些像樂譜捲曲起來的符號,下方有個“WALSE”的字樣,但是“WA”卻是上下顛倒的,上方有個模糊的“RHU……”是萊姆酒“RHUM” 的前半部……,並且利用陰影造成這些物體像是從畫面中跳出來一般。
自1912年開始,畢卡索和布拉克開始在畫面上黏貼紙張和布料,甚至其它真實物品,創造出「拼貼法」(Collage)。
畢卡索/藤椅上的靜物/1912年/油彩 油布 藤編圖案紙 畫布 繩索框邊/26.7×35公分/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藏
這是第一件使用真實現成物品拼貼的作品。可以在畫中看見印有藤籃的紙,再加上一些簡化幾何圖形和文字,完成之後,以麻繩捆邊當作畫框。
■ 未來派
1909年義大利詩人馬利內堤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這世界的壯麗因著新的速度之美而更加豐盈。」
義大利藝術家薄邱尼的雕塑作品〈連續空間的特殊形式〉,強壯的身體以一種很誇張的步伐在走著或跑著,重疊的弧線把肩膀和雙腿移動的軌跡同一時間呈現出來。
薄邱尼/連續空間的特殊形式/1913年/青銅/118×88×37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流動的形狀和肩膀與大腿誇張的動作,試圖傳達出堅定的行進感。
這種重疊影像式的動態表現法,運用在繪畫上就呈現出具有時間軸性質的樣貌:如巴拉描繪褐雨燕快速的飛行樣貌。法國藝術家杜象,受到了英國攝影家麥橋連續動態攝影的啟發,也投入未來主義的風潮。
巴拉/褐雨燕:動線與動力連續鏡頭/1913年/油彩 畫布/96.8×120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運用了許多波浪形的橫線條當作位移動線,並且就像動畫的連續鏡頭一樣,重疊了每秒的影像。
杜象/下樓梯的裸女2號/1912年/油彩 畫布/146×89公分/美國費城美術館藏
利用立體派的分割風格,將「女人下樓梯」這個動作在靜止的平面空間中,表現得動態感十足。
■ 抽象藝術
抽象是「沒有具體的形象」,它可以是噴灑的點,或單純的幾何圖形,也可以將具體的形象轉變成簡化後的形象,讓顏色發揮更大的張力,所以抽象畫雖然不具體,卻能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形狀顏色上,單純地欣賞著抽象藝術帶來的視覺效果。
在抽象藝術的領域裡,俄國藝術家康丁斯基利用抽象的形式表現他對萬物的感受,他的抽象作品早期以較為有機、不規則的筆觸和顏色為主,到了後來發展成以邊緣銳利的幾何圖形或線條為表現特色,充滿著音樂般的律動感,似乎可以聽到畫面上有許多輕快的音符跳動著。
康丁斯基/給愛文康伯四號作品/1914年/油彩 畫布/163×122.5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康丁斯基認為色彩如同音樂一般能表現人的情感,在他的抽象作品裡,無法看出有具體的形象存在,不過他自己卻認為在他心中已有一幅風景,經過轉化之後才畫出來的。
不同於康丁斯基這樣「感性的抽象」,荷蘭藝術家蒙德里安創造出另一種以幾何、理性的「冷抽象」。當蒙德里安在二次大戰時到了紐約,欣賞了美國爵士樂的演奏,讓他深受感動,進而以他獨有的抽象風格創作了富節奏感的美術作品〈百老匯爵士樂〉。
蒙德里安/百老匯爵士樂/1943年/油彩 畫布/127×127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紐約的生活深深打動蒙德里安的想像力,燈火不息的夜生活、棋盤式寬廣街道上繁忙的車輛、音樂與藝術永不停歇的大都會,都讓他對視覺創作產生了更新的感觸。在這幅畫中他使用紅、藍、黃、灰、白這幾種單純的顏色,利用他們之間顏色的對比與面積的大小,不規律地排列成一條條隔線與方塊,產生視覺上的韻律,就像紐約市中心棋盤狀的街道,充滿著閃爍的燈光與爵士樂的聲響,彷彿還能聽到汽車喇叭鳴聲。
■ 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標榜著隨機完成,他們主張拋棄一切繪畫技法,並不描寫任何具象的內容,就讓顏色隨著身體的擺動,自動地畫、噴、灑、滴漏在畫布上,交織成一幅令人眩目的抽象作品。美國畫家帕洛克發明的「滴漏」畫法,便是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性技巧。
帕洛克/作品第一號/1948年/油彩 畫布/173×264公分/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藏
帕洛克的作畫方式是用筆、棒子或罐子將油畫顏料直接灑在畫布上,結果就出現了交錯縱橫層次堆疊的網狀圖案,這樣的畫作可說是用隨機的行動偶發完成的,摒除傳統的框架與構圖,是抽象藝術的極致表現。
■ 極簡藝術
與「冷抽象」很像,但仔細了解卻發現相差很大的是「極簡主義」(Minimalism)。極簡主義的概念是將事物的原貌具體呈現,不做任何裝飾或任何解釋,如佛拉文利用燈光或其他材料呈現樸質的幾何形狀。
佛拉文/憂沙拉的第一和地二幅畫的三分之一/1964年/複合媒材裝置/私人收藏
極簡藝術讓人們回到形、色最單純的視覺感受。
五 意想不到的「視」界
■ 反傳統美學的達達主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戰爭所帶來的殘酷殺戮使藝術家們深受震撼,反戰、反帝國主義、反傳統美學的意識形態慢慢形成,藝術家抗拒傳統價值,強烈質疑一切的既有觀念,就在這種對大時代充滿著質疑與反動的氣氛之下,「達達」(Dada)由此產生。
1. 「現成物」(readymade)的使用
2. 強調創作的觀念
3. 探討藝術的意義
杜象/噴泉/1964年 /陶製小便器/高60公分/費城美術館藏
杜象在一次大戰爆發後抵達美國,參與了紐約的達達運動,在反對一切教條文化與所謂的理性主義驅使之下,他購買來一個全新的小便斗寫上“R. Mutt, 1917” 的字樣,代表製造者和日期,就送去獨立藝術家協會展覽展出,竟然沒有被接受。但是他大膽挑戰藝術品的意義,卻讓往後的藝術家有更大膽的創作嘗試。原作已佚,此為之後的複製品。
馬格利特/這不是一根煙斗/1926年/油彩 畫布/63.5×93.98公分/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藏
這幅畫不是真的煙斗,但是卻呈現著煙斗的影像,那這到底是不是一根煙斗?馬格利特藉著這張畫,試圖要辯論圖像和文字語意之間,虛幻與真實意義分離的關係。
■ 超現實主義
一次大戰時,維也納心理研究大師佛洛依德的心理學理論也深深影響著藝壇,一群自稱「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相信潛意識是創作天賦的來源,追求夢境中的奇觀意象,藝術家應釋放原始的衝動才能真正靠近真實。
馬格利特/危險的謀殺者/1927年/150.4×195.2公分/油彩 畫布/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超現實的故事情節,房間裡一個裸女口冒鮮血的躺在沙發上,另有一個穿著整齊被認為是嫌犯的男人正準備要離開,但是卻又被音樂吸引住,看起來十分的從容自在。而門外已經有兩個像偵探的男人正等著要逮捕他,窗外也有三個長得像三胞胎的人正目擊整個案件的發生,這三胞胎的眼睛,就像畫家跟觀眾的觀點一樣,暗示著真相。
達利/睡/1937年/50.2×76.7公分/油彩 畫布/私人收藏
一隻怪物被細長的竿子撐住。軟質的物體是達利的繪畫註冊商標,他用絕佳的寫實技巧畫出軟掉的時鐘、人臉等,似乎像現代電腦繪圖變形過的那樣既夢幻又不合邏輯。
■ 多元獨特的巴黎畫派
20世紀初的巴黎幸運地躲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自由開放的巴黎是所有創作者嚮往的藝術之都,吸引了許多外國藝術家,發展出具有多元風格的「巴黎畫派」(The School of Paris)。
夏卡爾/我與村莊/1911年/192.1×151.4公分/油彩 畫布/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夏卡爾來到巴黎一年後畫了這件作品,回憶他在俄羅斯農村猶太社區的景象:在農村中,農人和動物們比鄰而居,農夫和動物的眼睛間有一條細線連接著,代表人與動物彼此互相依賴的濃厚情感。畫面下方有一棵茂盛的樹,象徵著生命與農人的辛勤工作。這件作品的作畫形式來自於立體派的幾何分割塊面,但是卻保有夏卡爾個人獨特風格,讓這些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空間,也藉此將他的心靈帶回了兒時在俄國的家鄉。
莫迪里亞尼/珍妮.赫布特妮肖像/1918年/100×65公分/油彩 畫布/洛杉磯諾頓塞門美術館藏
這張作品莫迪里亞尼採用了他典型的畫法──長脖子、沒有眼珠的藍色眼睛,以及橢圓形修長的身體。畫中女子溫柔沉靜,是藝術家為妻子製作的肖像畫,流露出真摯的情感。
■ 新觀念與新造形的現代雕塑
面對一個藝術發展前所未有快速的19、20世紀,現代雕塑的表現也產生各種不同的風貌。
布朗庫西的作品受到立體派和黑人雕刻的啟發,簡化形象、原始樸質的風格,作品讓人一看就印象深刻,成為永垂不朽的時代象徵。
布朗庫西/吻/1907年/石材/高28公分/羅馬尼亞博物館藏
布朗庫西放棄了傳統細膩的雕塑形式,轉而追求極致的簡化,樸拙又抽象,呈現生命單純的美好。
英國雕刻家亨利.摩爾的作品,造形更加簡化,流動性的線條和扭轉的形體,緊抓住物體的神韻,他強調要尋找的是石頭的原形,看他斜躺的人體,是否像是歷經千年風雨侵蝕的女神像?而未來派的薄邱尼精準地以雕塑掌握到時間的動感。
亨利.摩爾/斜躺的女人雕像/1938年/石材/長133公分/倫敦泰德美術館藏
摩爾強調雕塑時不是把石塊打碎,而是尋找石頭的原型,他企圖雕塑的不是一個石頭女人,而是要找出一個象徵女人的石頭。
達達主義的杜象,把腳踏車輪裝置在板凳上即成為一件要反映機械文明與科技時代的作品;第一位製作會動的雕塑藝術家亞歷山大.考德利用重力與機械平衡的原理,讓人感受到空氣的流動。
杜象/腳踏車輪/1913年/現成物:腳踏車輪、凳子/高126公分/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杜象認為不論是自然的產物或是日常生活用品,只要加入藝術家的巧思與創意,都可以賦予全新的意義成為藝術品。他在椅子上裝了可轉動的腳踏車輪,並且利用光影投射效果,使其看起來像有兩個車輪在轉動一般。反應了機械與科技文明在20世紀扮演的角色。
亞歷山大.考德/紅色的勝利/1951年/金屬 漆 線/279.4×584.2×457公分/紐約佳高山藝廊藏
六 邁入下一個新時代
■ 觀念藝術
許多60至70年代的藝術家致力於更進一步探究藝術品真正的定義,開始出現以記錄想法、行動表演、或建構裝置等為形式的藝術—先有了中心觀念,再找適合的工具來實踐它。觀念藝術的概念啟迪了許多接下來的藝術家。
科史士/一張椅子及三張椅子/1965年/椅子的照片 木椅 椅子在字典裡的定義/紐約現代美術館藏
什麼是椅子?真實的椅子與照片中的椅子,還有字典裡面對椅子的定義,都是椅子嗎?
「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也是其中之一,它指的是一種模糊在藝術、劇場和真實生活三者之間的藝術形式,也被稱為「行為藝術」、「偶發藝術」。
藝術家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動,在過程中有音響、有動態、有持續性的時間、有情緒感覺的宣洩,事物的外型與內觀都會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動,所以這整個表演過程就是藝術。
也因為每一次表演都是偶發性的,即使重複演出,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所以通常須以攝影或錄影留下紀錄。
媒介不重要,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所以這也打破了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等藝術的邊界,推著現代藝術邁向後現代的新時代。
克萊因/人體測量20──吸血鬼/1960年/油彩 畫布/109.2×76.2公分/私人收藏
法國藝術家克萊因請來裸體模特兒,在她們身上塗抹油彩,隨著現場演奏的音樂,在觀眾面前滾印到大張紙上,然後再將作品框襯完成,創作的過程與結果被視為同等重要。
克萊因的這件作品,不管是創作過程或結果,在整個情境設計與安排中,男性都穿著正式服裝,擔任觀賞的角色,而女性身體是創作的工具且是被觀賞的對象,這是值得我們省思與檢討的富有爭議的做法。
■ 更多的包容與邁向新世代
大約從1960年代起,我們會看到更多更具包容力的藝術創作,更多反省權威、打破藝術單一性質的作品出現,例如:利用更多複合媒材的裝置藝術(Installation),可被視為廣義的雕塑、走出戶外的地景藝術(Land Art),擁抱普羅大眾生活的普普藝術(Pop Art),也看到許多藝術家挑戰著傳統固有的價值觀,如提倡婦女權益的女性藝術等。
派克/冷暗物質/1991年/約400×500×500公分/英國泰德美術館藏
喜歡用不因循傳統方式創作的英國藝術家派克,在室內裝置了如宇宙誕生的場景。派克把一個燒焦的花棚、老舊的爆裂物,及遭戰爭炸毀的碎片等等別人不要的廢棄物懸吊起來,中心裝置燈泡,閃爍的光線在整個室內空間裡產生像宇宙大爆炸的景象。
華德.瑪莉亞/閃電的曠野/1977年/鋼柱柵欄 閃電 地景藝術/高628.6公分×直徑5.08公分,鋼柱400根,間隔約67公尺,排列成約1.6平方公里的矩陣/美國新墨西哥州
60年代中期以後,有藝術家將他們的創作移到戶外,利用自然環境成為其立體創作的部分媒材,將人為的作品與大自然結合。地景藝術具有一種反工業和反城市的美學傾向,同時也具有環保意識省思。
游擊隊女孩們/女人一定要裸體才能進入大都會美術館嗎?/1989年/廣告海報/巴黎龐畢度中心藏
「在現代美術的展區裡女性的作品數少於5%,但卻有85%的作品是女性的裸體!!」1989年美國紐約有一群自稱為「游擊隊女孩們」的匿名藝術家,挑戰美術館收藏品鮮少有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卻充滿著裸體的美女畫作,如19世紀安格爾的畫作〈宮女〉美則美矣,卻有被用來服務男性觀眾喜好之嫌,於是「游擊隊女孩們」設計了一張海報,把〈宮女〉美麗的頭換成了大猩猩的面具(游擊隊英文諧音大猩猩),非常具有反諷的效果。
在資訊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下,族群對抗與政治議題也深深地影響當代的藝術創作。另外,對於國家與社會制度的批判及人權與自我意識的抬頭,也是藝術家關心的題材。
塔悠/殖民圍巾/2004年/裝置/第8屆里昂雙年展
在蛇形的吊桿上,繫上花色不同但形狀略同的各種圍巾,而其中暗藏世界各國國旗。作品探討民族情感與後殖民情境下的國際議題。
阿瑞洽/猜忌的花園/2004年/裝置/2006臺北雙年展
以電子監視器布置成的大樹,如同一個社會的花園,人們既受其保護,也受到監視。
多元發展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特質,創新與前衛之外,也有許多藝術家從傳統文化中擷取元素成為新的創作意象。
而傳統的平面媒材創作在當代仍然繼續蓬勃發展,包容與尊重是欣賞當代藝術創作時,我們所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