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玻纤院: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科技)成立20周年。为全面展现中材科技20年来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本报派记者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并从今天起推出“中材科技砥砺奋进20年调研行”专栏,以更好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并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2020年11月11日,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南京玻纤院)“一种高透气量非织造布覆膜滤料、其制备方法及其所用的覆膜装置”获得金奖。获此殊荣,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智慧结晶的褒奖,更是对南京玻纤院创新能力及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肯定。公司以此为契机,继续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引领并推动着我国玻璃纤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沧桑砥砺,求索进取。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从国防战略的高度提出发展“两弹一星”的宏伟计划,玻璃纤维是国防、军工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1964年,国家科委、计委、经委按照科研、设计、生产三结合的方针,调集国内玻璃纤维技术方面的精英,于当年2月29日,批准在南京中华门外安德里成立建筑工程部玻璃纤维工业研究设计院,我国专业从事玻璃纤维、矿物棉研究设计和技术开发的综合性科研院所从此诞生。
南京玻纤院服务于“两弹一星”战略、致力于行业技术进步,逐步成为中国玻璃纤维工业技术发源地、辐射源。57年风雨兼程,岁月流金。南京玻纤院57年的发展是国家专业技术、行业技术、产业技术发展的缩影,创新贯穿始终,创新是发展的“根”和“魂”,基于技术创新不断拓展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架构创新、品牌创新,以创新图强成就了南京玻纤院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贡献。
一路奋进春华秋实
奠基“立”起来(1964年至1978年)——批准成立,艰难创业,奠定基础。建院之初,第一代南京玻纤院人一砖一瓦地建起了最早的办公楼和厂房,在拥挤的办公室里工作,在简陋的工棚里居住,以简易的实验试制条件展开工作,潜心玻纤工业的工艺、设计、试制、装备和产品应用等一系列研究,承担着两大使命:一是当“蜜蜂”,即对已有的生产技术采纳、总结、提高,然后加以传播、推广;二是当“尖兵”,即通过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探索研究,为全行业的进步、发展指明方向,铺平道路,创造了一大批首创产品和成果,奠定了南京玻纤院、我国玻璃纤维专业的科研技术和人才队伍基础,中国玻纤工业也由此迈开关键第一步。
改革“活”起来(1978年至1999年)——坚持改革,释放活力,服务行业。1978年,改革开放迎来了科技的春天,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南京玻纤院审时度势优化调整机构,1985年,作为首批国家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逐渐减拨事业费,逐步走向市场,实行技术经济承包或半承包责任制,向全行业推广转化科研成果。1992年,南京玻纤院明确提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兴办科技实业为突破口”的改革指导思想,决定发展连续玻纤、无机纤维纸、湿法毡、非通信光纤等7个科技实业,并确定将无机纤维纸、过滤材料、非通信光纤制品、密封材料、浸润剂、帘子线等6类产品规模化生产,同时引进外资成立合资公司。经过多年改革与探索,形成科技实业雏形。1994年,南京玻纤院巩固扩大科技成果,探索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及股份合作制改革,最大限度地体现技术和创新的价值,形成了科研院所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被国家科委誉为“科研院所改革的一面旗帜”。
产业“育”起来(1999年至2016年)——转企改制,企业化运行,探索发展。1999年,南京玻纤院作为国家首批242家科研院所之一,进入原中材集团,成为科技型企业。2001年至2004年,参与组建中材科技,优质资产注入中材科技成为其母体。2006年,中材科技成功上市。围绕“高成长型、高回报型、战略型新兴产业”的产业定位,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努力保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大力发展膜材料、环境工程、宇航材料、岩棉产业链等国家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水务、锂电池隔膜新产业,总结提炼出南京玻纤院“12345”发展战略和“六化”实施路径,持续强化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积极进入资本市场,全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创新“壮”起来(2016年至今)——明确转制院所、科技型企业定位。搭建产业发展、行业服务、创新孵化等3个业务平台,确立做大膜材料、做强宇航材料、做优创新孵化、探索行业服务模式的“三做一探索”业务战略,走开放协同创新发展之路。2016年,南京玻纤院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成立,首批引入航发预制体团队、数模团队,启动建设创新孵化平台,锂电池隔膜成功孵化并成为中材科技主导产业。2017年,西南分院成立,开启“院地合作”新模式。2018年,全国碳纤维标委会落户南京玻纤院,膜材料越南公司成立,成为中材科技首个海外投资项目,真正实现“走出去”。2019年9月,获批工信部“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测试评价行业中心”建设项目。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创新孵化释放新活力、行业服务拓展新空间,膜材料AGM隔板产能、特种玻纤品种数量及规模均处世界第一梯队,具备打造“隐形冠军”的基础,南京玻纤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肩负责任与担当
长期以来,南京玻纤院同心、同向、同行,凝聚创新图强精神、发挥国家队硬核力量,抒发爱国情、胸怀报国志、践行强国梦,积极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全力助力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在国家战略、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贡献了关键力量,充分彰显国家队“稳定器”“压舱石”的责任担当。
大国重器关键材料的保障者。作为特种玻璃纤维及立体织物研发、试制与生产基地,从“两弹一星”到大型舰船,从航空、航天到核工业,从预研到批产,从研发到条件保障建设,南京玻纤院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纤维和预制体成套核心技术持续创新,不断开发出多功能结构一体化等多种产品,为国家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是建材行业唯一持续获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多部委“突出贡献单位”称号单位。
行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南京玻纤院始终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攻克了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离心玻璃棉、岩矿棉及制品生产技术等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玻纤池窑拉丝技术与装备开发于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设计并投产玻纤池窑生产线70余条;岩棉生产技术装备于199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设计并投产岩矿棉生产线100余条,玻纤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国玻纤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成为世界玻纤第一制造大国。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玻纤工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成功开发第二代岩棉电熔法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玻璃纤维工业技术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蓝天保卫战的贡献者。自主研发滤料和有机膜工艺及装备技术,解决了行业对超低排放的迫切需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过滤效率超过99.99%,产品广泛应用在水泥、电力、钢铁等行业,具有水泥行业最早5mg/N㎡以内超净排放、电力行业国内首台600MW大型机组5mg/N㎡超净排放等多项业绩,产品通过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A)环境技术认证(ETV),成功打造民族第一品牌,推动环保材料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者。南京玻纤院经历了科技体制改革、转企改制、资产整合、上市重组等一系列重大进程,探索产权结构经济成分多元化的运作模式,先后成立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元化企业,并经过多轮改革调整、资产重组,现有企业历经几十年的磨练与成长,都已发展成为市场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入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务实有效的激发创新活力机制,探索建立研发过程6阶段、融资6节点、收益6分法、项目6C团队的科研项目“四个6”运行机制。加强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建立“建设线、管理线和监督线”“总指挥和总工程师”分工负责的“三线两总”高效管理机制。制定《项目收益奖励暂行办法》《岗位奖励暂行办法》,通过职代会,确保国家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落地。制定《创新项目投融资决策实施细则(试行)》,推进技术与资本结合。一路走来,积累了改制、改革经验,对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南京玻纤院能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
创新图强文化的传承者。作为具有家国情怀的转制院所,南京玻纤院57年砥砺前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团结、拼搏、创新、图强”的企业精神融合,遵循“创新、绩效、和谐、责任”核心价值观,恪守“敬畏、感恩、谦恭、得体”行为准则,以建设一流新材料领域国家队的政治站位,以人为本、为国分忧、面对艰难困苦毫不动摇,形成以创新图强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文化氛围,南京玻纤院荣获一系列荣誉称号和党建文化优秀成果。积极投身抗疫阻击战,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社会解决就业岗位近千个,高效玻纤滤纸应用于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高透光纤束应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南京玻纤院新材料“黑科技”助力疫情防控被广泛报道和关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江苏灌云、安徽石台、四川宣汉等地实施精准扶贫,累计直接投入或募集帮扶资金近千万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21个,引入亿元投资企业6家,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就业近千人,对口扶贫点成功“脱贫摘帽”。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者。南京玻纤院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列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聚焦实现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效能、待遇地位“三提升”,促进“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区域技能人才培养“双突破”,形成具有玻纤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度“一体系”,明确3个方面9条措施21个子项目,推动一线工人、一线技术人员产改实现全覆盖,培养了韩进华、瞿书涯、王宇等一批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创新能手”和“全国建材行业工匠”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有效促进职工与企业共成长,激发南京玻纤院发展活力与动力。
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57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南京玻纤院乘着政策东风,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国内玻纤行业顶级科研力量,在企业转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场优势,企业发展也再次迈上新台阶。
一是持续探索明晰转制院所创新发展思路。结合国家宏观形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南京玻纤院发展历程,遵循中国建材集团“4335”指导原则和总部“创新型、国际型、价值型”三型定位,坚持“12345”发展战略和“六化”实施路径,深入推进“三做一探索”业务战略。结合转制院所推动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创新要素和价值体系,进一步强化管理机构、组织形式、实施主体、平台、人才梯队、合作模式、能力保障等全方位保障体系,积极构建技术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推动内生外延双轮驱动,实现企业“强优大”。
二是充分发挥研究、设计、制造、测试评价“四位一体”创新体系。拥有10个国家级平台及19个省部级平台推动建院初期“三驾马车”发展为集研究、设计、制造、测试评价“四位一体”的综合院所,满足于应用基础-工程化技术-产业化技术-检测评价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行业服务,助力产学研合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为打通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跨越“达尔文死海”和“价值链低谷”,实现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多年积淀形成自主可控的六大核心技术。拥有矿物纤维(棉)工艺与装备技术、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工艺及装备技术、特种高性能玻璃纤维设计与制造技术、玻璃微纤维湿法工艺及装备技术、滤料和有机膜工艺及装备技术、纤维预成型体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自主可控的六大核心技术,形成了83个核心技术点,承担8项“卡脖子”关键技术,近5年南京玻纤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多项,研发投入4.49亿元,通过一系列成果转化推动了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四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及创新团队。设立“院士、专家、工程师、工匠”四级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双师型”人才队伍得到加强。在此基础上,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热情,推动人才干部队伍呈现新气象新干劲新活力。
五是建设引领保障型党建工作体系和“铸魂强脊”党建品牌。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聚力,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在中国建材集团和江苏省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国建材集团“四个结合”“四化融合”党建工作理念和“4335”工作原则,依托“1663”引领保障型党建工作体系和“铸魂强脊”党建品牌创建,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始终,以完善“一个顶层设计”,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突出“两个重点”,强化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的思想根基;着力“三个推动”,筑牢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的坚实基础四;聚焦“四大保障”,激发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的内生动力的“1234”工作原则,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全面汇聚建设新材料领域一流转制院所的强大动能。
近年来,南京玻纤院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局面进一步巩固,经济效益迈上新台阶。一是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二是重要影响力得到扩大;三是强大凝聚力得到巩固,取得了一批优异企业文化成果和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未来,南京玻纤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助力国防安全、引领行业进步、促进美好生活”初心使命而努力奋斗。
中国建材报记者:吴跃
责编:李帅 曾信则
校对:和新龙
监审:王怡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